亚新体育上周末我去看电影,在市中心的热闹商业区。影厅刚刚花了大价钱翻新过,换了更好的屏幕和音响,价格却和之前差不多,完全是加量不加价。
现场感觉更明显,人流量少了,很多厅没有坐满,完全不复以前门庭若市的模样。
十年前,大家看到中国电影欣欣向荣、蓬勃发展,市场一片大好,电影院在增加,观影人次在增加,票房记录不段刷出新高。
前几年,市场把票房低迷归咎为疫情的影响,觉得疫情过后,行业会迎来报复性消费。
看目前走势,除非黑马横空出世,否则今年内地总票房很难超过450亿,勉强超越2015年。
今年国内短剧的收入可能都比这个高——根据预测,2024年微短剧行业收入预计将达到504.4亿元,有望首次超越内地电影收入。
“哪来这么多烂片?都不值得我花钱跑去电影院‘坐牢’两小时、吐槽五分钟。”
“以前二十来块就能看场电影,现在动不动就四五十块,我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。”
国外很多地方早就用分级制度替代审查制度,但他们的电影一骑绝尘、一飞冲天了吗?
中国内地和北美因为是大票仓,波动格外明显,其它国家/地区的基数相对小,所以没那么醒目,但整体看来,都不甚乐观。
先看一组数据。2023年,国内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177.96亿元,同比2019年增长348.98%,也就是三倍有余。
2024年上半年演出市场(包括演唱会、音乐节、音乐剧等等)票房收入190.16亿元,同比增长13.24%,依旧是欣欣向荣。
根据“迪士尼效应”以及“口红效应”,经济越不景气,失业人数越多,迪士尼客人越多,口红等小额奢侈品的销量也会上升。而在经济回升时,人们忙于工作,没有精力考虑这些。
换言之,经济越是低迷,人们越愿意为娱乐产业付费。所谓“经济越差,裙子越短”。
1939年,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,全美1.5万家电影院创造了7亿美元的票房收入。每个家庭每年平均看150场到250场电影。
2008年,全球金融海啸,美国本土票房不降反升,总收入达到93.3亿美元。
消费消极固然存在,但看大家为演唱会、为音乐节、为短剧这些娱乐活动花的钱,倒是没怎么少,只不过电影没沾到这份红利。
先声明,电影好不好看,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,毕竟彼之蜜糖吾之砒霜。
感觉市场现状是,类似《战狼2》和《你好李焕英》这种狂揽票房的现象级大片似乎确实不多,但评价不错的片子也不少。
就说最近这一年。跨年档有《年会不能停》,为一生操劳的牛马们贡献了很多热梗。
如果觉得国内观众的评分不足以作为参考,那么也可以看看经过国外电影市场考验的“佳片”,在内地市场的表现如何。
《头脑特工队2》,全球票房收入16.98亿美元,今年的票房榜首(截止现在),但在内地只卖了3.44亿元,也就是一点零头。
2023年的票房冠军《芭比》,全球票房收入14.47亿美元。在内地的票房只有2.5亿元,不如《灌篮高手》大电影的一半。
还有《奥本海默》,经典大片配置,IMDb评分8.3,全球票房收入9.76亿美元,内地票房刚刚4.5亿元,排在年度30名开外。
以前引入国外电影是为了救内地电影的市,但看大家用钱投票的结果就知道,国外电影在内地不吃香了,排行榜前列都没它们的名字。
更何况,一刀未剪的引进片也有:前阵子的《异形:夺命舰》和正在上演的《角斗士2》。
前者的7.86亿,算是近期表现比较好的作品了,但远比不上以前的大片水准。
毕竟一个没出过国、听不懂外语、也不认识外国明星的普通观众,肯定更愿意看贾玲减肥,而不是看一堆脸都认不清的外国人叽里呱啦。
但不能否认,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亚新体育,确实越来越少了。这种“值得”评价的不仅是电影本身的质量,更是电影院带来的体验感。
密密麻麻的信息流像流弹,直接击中观众的脑子,让他们能够脱离思考获得快乐。
造成的连锁反应是,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看完长一些的内容了,无论是文章还是视频。
很多人只在乎开头和结尾,至于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,都可以忽略不计。最好是有人把内容梗概整理好,让他们囫囵吞枣,一口咽下。
新时代改造了我们的大脑,让它适应多线程工作,适应一心多用。人人恨不得有三头六臂,能同时处理八个项目,搞定十个甲方。
常常电视里放着二倍速剧集,手机里还要刷些短视频助兴。好像不这样做,就浪费了精力。
明明坐在电影院里,却静不下心,时不时就要刷刷手机,看看有没有新鲜的热点。
有时稍微一走神,就错过了关键内容,更觉得电影看着没意思,还不如等流媒体上线。
与此同时,伴随着家庭影音技术的发展,大家开始意识到,自己在家看电影的体验,和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体验,越来越接近了。
这让原本在电影大屏上才能呈现的画面,同样也能精准地呈现在家用电视屏幕上。
可以躺在家里的大沙发上,在手边放上喜欢的饮料和零食;可以随时暂停,随时返回观看细节,更可以随时走神、聊天。
但很多人并不在乎这个。既然如此,去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,似乎也是意料之中。
想起我读书的时候,最流行的娱乐方式是去KTV唱歌。经常下课后,三四个人开个小包,就能体会一种简单的快乐。
后来去KTV的人越来越少了,大家开始去约电影,再后来就是密室、桌游、剧本杀。
从2005年到2009年,内地银幕增长率只有13%,看似稳健,实则止步不前。
这种惊艳在很大程度上,应该归功于3D与特效技术的运用,所带来的梦幻体验。
在它之前,国内高票房电影偏重写实,多是《十月围城》、《非诚勿扰》、《集结号》这类现实或历史题材的作品,少有奇幻色彩。
好莱坞强大的特效技术,和别开生面的3D观影体验,给市场带来了非常直白的冲击。
行业因此迎来快速增长。2010年,影院数增加19%,银幕数增长32.46%;2011年更是涨到了48.4%,其中一半来自3D电影银幕。
后续好几年,国内票房前三必有好莱坞特效大片的身影,国内电影市场也一同得到了滋养。
因为行业发展又进入了瓶颈期。3D特效技术无法持续为观众带来新鲜感,很多大片为了噱头而强行3D、或针对国内市场搞3D,反正让观众体验更加糟糕,从而产生抵触心理。
于是,3D大片逐渐退出舞台,更注重剧情的2D电影重回大众视野,再度成为主流。
失去新技术的冲击,行业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新一轮的衰退,体现在票房上就是低迷。
以前看过一个童话,讲有人发明了一种仪器,可以直接连接人的大脑,把自己的想象具化成一部电影,现场放映给观众看。